七秩五载弦歌蔚园|校地融合促发展 赋能地方展担当

作者:黄帅发布时间:2025-05-15浏览次数:13

近年来,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践行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使命担当,紧扣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滁州“8+3”新兴产业布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不断探索校地合作新路径、新模式,与地方双向奔赴、双向赋能,发挥自身人才、科技及教育优势,积极赋能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建设校地合作“指挥部”,开展深度融合的校地合作

强化顶层设计,与滁州市人民政府签订支持滁州学院创建滁州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市校共同成立校地产学研合作协调小组,与滁州市八个市(县区)签订校地合作框架协议,建立起覆盖滁州全域的校地合作体系。主动迎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面向滁州市光伏半导体、储能电池等主导产业,与滁州市人民政府共建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安徽省应用型高峰培育学科,共建先进光伏与新型储能现代产业学院;围绕地方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与琅琊区人民政府共建滁州市第五小学,挂牌“滁州学院附属小学”。

选派服务地方“排头兵”,化人才资源为发展赋能

“科技副总”为企业“赋能”。在全省同类高校中率先开展“科技副总”助企模式,累计派出34名博士服务34家企业,16名博士被选任为首批安徽省“科技副总”。教师带领科研团队长期驻扎企业,根据市场、生产实际调整研发方向与技术路径,开展科研成果试验,有效解决企业需求。近年来,解决企业技术难题150余项,创造经济价值超过2000万元。以来安县为试点,深化“科技副总2.0”模式,将分散在产业链条各环节企业的“科技副总”组成“军民融合科技副总团”,服务产业链上下游6家企业,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20余名,被《科技日报》《安徽新闻联播》等广泛报道。

“博士顾问”为政府“添智”。学校联合全椒、琅琊地方组织部门开展“博士顾问”人才挂职模式,共同商讨制定选派优秀博士赴地方挂职锻炼方案。政府按需引才、学校按需配才,选派22名博士赴地方人才局、发改委、科技局等挂职服务,为地方编制产业发展规划、科技创新规划10多项,为产业信息化、智能化升级,城市应急管理网络建设等提供技术方案支持。

构筑成果转化“桥头堡”,推动高质量科技成果生根开花

拓展平台载体。在天长、明光、全椒、来安、琅琊与地方政府共建滁州学院科技成果转化分中心,打通地方需求与学校成果匹配通道,建立“政府及企业出题、高校阅题、专家解题、应用评题”产学研用“四题”模式。推动二级学院紧扣地方支柱产业开展“一院一镇”结对合作,形成“一院一产业”点对点服务布局,建设服务农业科技的“科技小院”助农平台,有效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提升转化质效。近三年科技成果转化数量和金额保持高增长态势,1项科技成果入选安徽省专利转化运用十大优秀案例,1个团队科技成果赋权作价2030万元入股在滁合作企业。近五年联合滁州市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累计开展产学研横向项目700余项,与地方企业共建“安徽省先进光电子材料及系统产业创新研究院”“安徽省高端智能仪器仪表特色产业创新研究院”,在助力天长市仪器仪表产业数字化转型、全椒县绿色食品产业技术创新、明光市应急消防产业智能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滁州“8+3”新兴产业相关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近40亿元。

终审人:孔令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