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前身是1985年创办的滁州师范专科学校微机室,2003年开始招生,2011年更名为现名,2024年获批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学院现有教职工6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7人,博士24人,硕士生导师16人,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安徽省三类领军人才等10余人。学院是“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建设培育单位,获评“2024年全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学院始终秉持“立德树人,追求卓越”的育人理念,紧扣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新工科”人才需求,坚持党建引领,深化内涵建设,不断探索高水平应用型IT人才的育人新路径,办学内涵不断深化,事业发展取得明显实效。
凝练学科特色,打造面向应用科研高地。学院建有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电子信息安徽省高校应用型高峰培育学科、安徽省国产遥感卫星应用院士工作站,获批国家遥感数据与应用服务平台试点单位,与人工智能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共建人工智能应用安徽省特色培育学科,共建安徽省智能感知与健康养老工程研究中心、无人应急装备与灾害过程数字化重建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等省级平台。
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与社会民生关键领域,面向安徽省新一代信息技术、空天信息、未来网络等产业,以及滁州市主导产业,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致力于产业关键技术攻关以及软硬件产品研发,努力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近五年,学院先后承担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60多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近200篇,在网络与信息安全、空间信息处理、智能计算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数据要素×”大赛安徽分赛空天信息赛道金奖。
围绕制造业数智化转型、空间信息智能应用、网络空间安全等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近五年累计到账经费6400余万元。研发了国内首个以高分卫星应用为主体的市级林长制服务平台,助力滁州市成为国务院表彰的林长制改革示范区;研发的工业互联网系统成功应用于光电制造业企业,为企业数智化转型提供支撑,创造的经济效益超2亿元。
深耕产教融合,创新多维协同育人模式。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网络空间安全等6个本科专业,其中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六卓越一拔尖”项目1个,服务十大新兴产业特色专业2个。专业建设紧密对接安徽省以及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需求,与苏州山石网科、浙江大华股份、航天宏图等头部企业共建行业特色鲜明、产业联系紧密的网络安全、智慧空天信息两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学院以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支撑,坚持地方性、应用型的培养方向,持续尝试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和路径,长期探索和践行科研、产业和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形成了“三个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性、先进性与地方性融合,课堂教学、创新实践与自主学习融合,校企合作、产学合作与国际(境外)合作融合)。聚焦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推动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
持续推进教学改革,设计了“有限众包式共建,按需定制式共享”的共建共享模式,与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等多所高校共建了一批优质课程资源,相关成果获多项省级教学成果奖。计算机网络、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两门课程获批国家一流建设课程。主编并出版了规划教材十多部,其中3部被评为省级规划教材和一流本科教材;两部教材被遴选推荐申报“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坚持开放办学,建立校企、校地、校校、国(境)外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皖台合作品牌项目“皖台联网研讨会”成功举办11届。与省内外企业共建实践育人基地20余个,与新华三信息安全技术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康能电气、华苏科技等公司合作,共建实践课程、校企合作班,联合指导毕业设计、学科竞赛。南京华苏科技有限公司被评为校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山石网科捐赠价值260万元设备共建实验室。
强化党建引领,培育又红又专时代新人。学院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党建“双创”,开展政治、思想、组织、载体、品牌“五维协同”党建质量提升行动,把党的建设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学校党委获批“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建设单位, 2个党支部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1个教工党支部入选全国高校“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持续深化“党建+”育人模式,发挥“党员示范岗”作用,在学生中根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教育,培养奋斗精神,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蒲公英支教团赴岳西爱心支教项目连续开展11年,并入选2023年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项目TOP100。近5年,12位同学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安徽省大学生创新之星等省级以上荣誉。
坚持“三全育人”,强化“以赛促学”,聚焦思想引领、专业融合、创新实践、榜样示范四个维度,依托大学生计算机协会、创客协会等社团组织,大力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机器人大赛、网络科技文化节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近五年,在各类专业竞赛中,学生获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一等奖等国家级奖项67项,省级奖项500余项。2025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35人,创历史新高。毕业生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年终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向新征程,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将继续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勇担时代使命,回答时代课题,深化内涵建设,推进“一融双高”,奋楫争先,赓续前行,为学校“更大申博”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