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2019年十大新闻揭晓

作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19-12-31浏览次数:20

一、扎实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增强立德树人责任感使命感

学校党委坚决落实党中央和省委要求,把开展主题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以“党味浓、品位高、回味足”主题党日音乐会、三级党组织书记和委员集体重温入党誓词开篇,紧扣“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总要求,聚焦主题主线,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处级干部“双提”和党员“双争”活动为抓手,抓住“关键少数”,抓实“关键动作”,抓出“关键成效”,努力实现“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目标任务。

 ▲党日音乐会拉开主题教育序幕

 ▲党委书记陈润领誓重温入党誓词

在省委主题教育第15巡回指导组精心指导下,主题教育扎实推进。学习教育求“真”。有序推进“五学模式”,举办为期6天的处级以上干部“读书班”,校院两级中心组开展集中研讨161次,全校党支部开展集中学习542次。调查研究求“深”。处级以上干部分别开展“决策性”“政策性”“对策性”调研,举行处级干部调研成果交流会暨蔚园管理论坛,晒出调研“成绩单”。检视问题求“准”。制定领导班子及成员“四个清单”111份,梳理存在问题620个。整改落实求“实”。坚持边学边查边改,高质量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19场、组织生活会118场,学校6个指导组全程开展巡回督查指导,推深做实主题教育。

突出问题导向,着力解决自身改革发展和广大师生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重点推进“补短板、强弱项”“抓重点、强特色”“解难题、惠民生”共30项重点任务落地。党员干部思想认识达到新高度、学校内涵建设有了新提升、党风政风有了新变化。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30多次报道主题教育工作经验和相关成效。

注重为民服务,保障教职工福利和绩效奖励足额发放,推动学生食堂“提质稳价”,应对干旱天气和突发情况做好水电保障,上线掌上服务24项,新增学生自修室座位800个,建成学生公寓门禁系统,升级全自动洗衣服务,改造扩建自助浴室,引进自动售货机,建设省内第一家24小时无人超市,师生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在主题教育中,学校党委坚持以上率下,做到贯穿结合,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突出党的政治建设,认真做好顶层设计,全面推进第三次党代会开局之年重点工作任务的落实,“教育报国守初心,立德树人担使命”的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可喜进步。学校领导班子连续四年获得省委综合考核“优秀”等次。艾瑞深中国校友会发布2020中国大学排名,我校位列423名,全国排名较去年提升100多名次,名列省内同类高校前列。

二、深入开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凝聚师生团结奋进力量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校将庆祝活动作为全年工作重点,与推动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起来,切实抓紧抓好。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突出政治性、思想性、群众性,精心谋划开展4大板块17项活动,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心内容,加强师生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党史国史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师生观看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

 ▲师生同台共唱颂赞祖国的赞歌

万余师生暑期深入社区、乡村、企业,开展智力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观察、科技支农、教育关爱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感受新中国70年来翻天覆地变化。通过党团日、快闪,集中收看庆祝大会、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举办主题党日音乐会、大合唱、升国旗仪式以及演讲、歌咏、书画比赛等活动,全校师生与祖国脉搏同频共振,共同唱响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的昂扬旋律。开展校本教育活动,举办学校改革发展成果图片展,召开专题座谈会,引导广大师生深切感受学校与祖国共成长所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进一步树立对学校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归属感,真正激发全校上下爱国荣校、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获批安徽省2019年立项建设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科建设得到进一步强化

学校将2019年确立为“学科建设推进年”,强化学科建设龙头地位,成立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创建工作领导组,实施创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行动计划,对标对表推进“369”学科建设规划,落实重点举措,明确时间进度,建设成效明显,被安徽省教育厅正式列入立项建设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取得了学科建设上水平发展新的突破。

▲党委书记陈润为“凤阳花鼓”传承基地揭牌

 ▲王春教授团队成果获省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大赛二等奖 

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扎实推进,与安徽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工程大学、阜阳师范大学联合培养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学科平台建设和科研奖项获得新突破,“凤阳花鼓”基地获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实景地理环境实验室”获批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智能感知与健康养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省教育厅建设立项。王春教授主持的“实景地理环境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安徽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大赛二等奖。2项成果获得第一届安徽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大赛优秀成果奖。学校入围安徽发明专利百强榜,位列安徽高校第11名。高层次学科人才队伍得以增强,全年引进各类人才70人,其中教授1人、博士13人;柔性引进教授或博士12人;引进名誉院长2人;资助攻读博士学位16人。8位教师晋升教授职称,26位教师晋升副高级职称。15名教师被认定为硕士生导师(联合培养)。获批省高校优秀拔尖人才培育资助项目16项。1人入选第五批省“特支计划”创新人才。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批省委组织部Ⅲ类引才平台奖补资助,并获省级评估优秀等次。

四、加强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持续深化

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全国全省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以“突出内涵发展、推进质量提升”为主题,积极创建“一流专业”,着力打造五类“金课”,强化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一流应用型本科建设成效明显。

 ▲机械仪器类专业接受省级评估

把握新形势,聚焦“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对接国家新教学质量标准”“深化OBE改革”“加强课程思政”“安徽省‘三起来一出去’教育教学改革”,完成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的修(制)订工作。物联网工程专业获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地理信息科学等11个专业获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测绘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申请被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受理。27个本科专业接受了省级专业评估,效果良好。优化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推进基于OBE理念的课程大纲建设,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与质量评估机制,强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金课”。《信息素养》等5门课程被推荐参评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新增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61项,新建校外实习基地30个。11个二级学院的14个校企合作班开班。不断优化教学能力提升体系,提高培养培训质量,切实提升教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教师在全国全省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奖26项,其中一等奖8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高校教师教学竞赛状态数据(2012-2018)显示,我校位列安徽高校第10位,省内同类高校第1位。“转型融合提升——地方应用型高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实践探索”获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五、深入推进双创“5223”行动计划,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入落实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5223”行动计划,坚持 “一线贯穿,三点发力”的双创教育特色发展之路,强化学生能力培养。“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专创融合”不断深化,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得到激发,“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建设取得良好效果。

▲表彰创新创业先进单位和个人

 全年学生1.93万余人(次)参加65项A、B类学科与专业技能竞赛,获奖966项,其中国家奖项55项、省级奖项911项。国家级奖项数和获奖级别提升明显,“工程训练”“智能汽车”“中国智能制造”等机械类重要创新赛事获奖取得突破。学校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国赛三等奖1个,省赛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5个,学校被授予省赛“优秀组织奖”;在第五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安徽赛区比赛中获1个金奖、4个银奖、14个铜奖的好成绩。全年举办60余次创新创业类报告、讲座,1.8万余人(次)参与。470名学生参加了SYB、ETP等大学生创业培训活动。70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国家级立项。55个学生创业项目入驻校内外孵化基地。学校蔚园蜂巢众创空间获得省级备案。获教育部双创教育示范高校专项经费资助25万元。麦克思数据报告显示,2018届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2.3%,高出全国非211本科0.4个百分点;总体创新能力满足度88%,高出全国非211本科4个百分点;2015届毕业生毕业三年后自主创业比例5.6%,高出全国非211本科1.4个百分点。

六、深耕地方扩大开放办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坚持校地融合、校企合作。与来安县人民政府、天长市人民政府、定远县人民政府、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湖北省煤炭地质局等政府和部门签署合作协议,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100余家企业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180多个。积极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配套政策和实施办法,探索设立滁州学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天长分中心,大力加快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进程。深化与滁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努力获取地方支持,滁州市提供学校科研项目支持资金第一批600万元、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支持资金每年200万元(连续三年)。

 ▲与华为公司签订框架协议

 ▲我校学子在岳西县野外测绘作业

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全年科技到账经费5343万元,其中横向项目到账经费4713万元,总量和增幅均位列安徽同类高校前列。获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14项,其中1项安徽省重大科技专项、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获国家专利授权67项,其中发明专利24项。持续助力精准脱贫,依托实景地理环境和无人机全信息测绘优势技术,深化拓展金寨、岳西、潜山、太湖、利辛等贫困县和蚌埠市淮上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地理信息服务工作,为地方新增直接经济效益百亿元。持续做好定远县义和村定点扶贫工作,捐助11万元用于该村建设,精心实施“小麦绿色增产技术”扶贫项目,发放优质麦种3.3万斤。面向定远贫困县采购农产品工作,累计采购贫困户蔬菜2.5万余斤。

七、扩大国(境)外交流与合作,学校办学国际化视野进一步拓展

进一步强化对台合作交流。经省台办推荐、国台办遴选,我校花鼓艺术团获批赴台湾新北、淡水、高雄三地高校及中小学进行巡演,将凤阳花鼓非遗文化传播到台湾,开创了安徽高校对台文化巡演交流的先河。联合举办第六届皖台物联网研讨会,皖台两地高校和企业16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深入交流研讨高校计算机及物联网专业学科建设。

 ▲举办第六届皖台物联网研讨会

 ▲花鼓艺术团赴台湾巡演

进一步深化与国外高校合作交流。继续与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加强合作,与英国北安普顿大学、马来西亚沙捞越大学和泰国孔敬大学签署校校合作框架协议。 122名师生赴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芬兰、希腊、土耳其、马来西亚等国家高校访问交流、访学研修、合作研究、交换学习、暑期实践。美国纽黑文大学、英国北安普顿大学、西苏格兰大学、捷克布尔诺科技大学、德国希尔德斯海姆大学、韩国韩瑞大学、马来西亚沙捞越大学、泰国易三仓大学等高校来访交流,学校国际交流合作空间得以有效拓展。

八、荣获第一届安徽省文明校园称号,全国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9年是我校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巩固提升年,学校围绕“六个好”标准,深入开展“十大提升行动”,创建工作取得新进展,被安徽省文明委授予首届“安徽省文明校园”称号。

 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校园规划修编工作,大力构建智慧校园和节约型校园,不断提升校园内涵品质,获评安徽省第五批省级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全面整治公寓区乱搭乱建行为,加强交通管理,规范车辆停放,维护校园主干道和绿植,增设百余块公益展板。加强文明创建宣传,开展师生文明素养教育,促进师生文明行为养成。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大力组织各种形式的学雷锋志愿服务,积极落实校园文明劝导分片包干责任制,认真开展首届全国文明校园创建先进集体评选工作。持续助力滁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学校师生深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参与校外包保路段交通劝导,获得滁州市文明办充分肯定。

 ▲戴雨晴(左)、杨荣坤获评“滁州好人”

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人人关心创建、人人参与创建”的氛围日益浓厚,先进个人与集体不断涌现。全年先后获评3位“滁州好人”和2个安徽省“最美家庭”、1位全国优秀教师和1位全省优秀教师。2个集体分别获“全省五四红旗团(总)支部”“安徽省巾帼建功先进集体”等称号,9名学子获得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2个组织和5名学生获省级志愿服务表彰。3个志愿服务项目获滁州市文明委表彰。《中国教育报》《中国科学报》《农民日报》《安徽日报》和人民网、人民日报客户端、光明日报客户端、共产党员网、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了学校改革发展取得的成果和师生良好风貌,扩大了学校影响力和美誉度,展现了学校美好形象。

九、全面启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一体化育人体系日益完善

召开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专门动员和部署我校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工作,相继出台有关实施方案和14项重点项目计划,明确责任清单,细化工作台账,有效推进改革。

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实施学校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方案,基本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化和网络教学内容自主开发设计,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实施学校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方案,遴选23门示范建设课程,充分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

 

 ▲我校学子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大会群众游行

▲启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推进文化与网络育人。高雅艺术进校园、蔚然大讲堂、百场讲座、社团文化艺术节和饮食文化节等高雅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持续开展,4名学子在国庆大典“美好安徽”彩车上展示凤阳花鼓非遗魅力,6个社团荣获全国高校最具影响力学生社团。加强网络与新媒体管理,开展网络思政系列活动,强化舆情信息工作,购买舆情专业监测服务,党委宣传部荣获全省舆情信息工作“优秀单位”称号,安徽省大学生思想动态分析研究中心入选省委宣传部舆情研究基地。

推进实践与服务育人。以“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为主题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立项国家级团队9支、省级团队2支、校级团队146支、院级团队1177支,学校连续第六年被团中央表彰为全国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开展“后勤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通过提供靶向服务、增强供给能力,提升服务水平,在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服务学生中提高育人实效。

推进心理与资助育人。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疏导和帮扶工作,举办心理健康主题文化节和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着力培育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依据智慧资助系统,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048人,坚持“扶困”“扶智”和“扶志”相结合,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

凝练总结育人工作特色,开展首届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案例评选,评出优秀项目5个、培育项目5个。

十、成功入选首批“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基层党建质量不断提升

2019年,学校入选首批“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入选首批“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地理信息系党支部、计算机工程系学生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3个党支部入选首批“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学校当选省党建研究会第四届理事单位。

 近年来,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政治建设为统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党建“双创”工作为引领,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全校各级党组织对标“六个过硬”“五个到位”“七个有力”,把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以高水平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在全省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率先实行常委制,调整设立二级党委,把支部建在“连”上,组织体系更加健全。“达标、提升、创优”持续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开展2019“支部建设年”活动,基层党组织100%达标,“五好”支部30%以上,“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全覆盖。实施“党建质量提升3·20行动”,制订《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办法》,建立“四化同步”基层党建质量提升机制,培育创建学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2个、样板支部5个、“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3个。扎实开展“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和“严规矩、强监督、转作风”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行动,接受省审计厅对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对34名处级干部进行离任审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持续深化正风肃纪。人民网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栏目刊载了我校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做法,共产党员网经验交流栏目报道我校干部教育培训“五步法”。(责任编辑:陈沭文)

终审人:祁世明